产品搜索
产品分类
 
静海文化] 王正通:点横撇捺诠释翰墨仁风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4-06-08 16:11   
摘要:写必碑,碑必方。先贤论,当磋商。刚中柔,柔中刚。探其奥,解秘藏。凡作书,韵为尚。先方雄,后浑穆。静中动,神飞扬。继温润,化清凉。这段阐释碑学仁风的精辟文字是当代著名书法大师、中国北碑书风的传承人和开拓者孙伯翔先生的《八十咏怀》,也是他的得

  “写必碑,碑必方。先贤论,当磋商。刚中柔,柔中刚。探其奥,解秘藏。凡作书,韵为尚。先方雄,后浑穆。静中动,神飞扬。继温润,化清凉。”这段阐释碑学仁风的精辟文字是当代著名书法大师、中国北碑书风的传承人和开拓者孙伯翔先生的《八十咏怀》,也是他的得意门生、实力派青年书法家王正通一贯遵循的师道和引领。多年来,王正通秉承父愿,在恩师的影响下,写必碑、碑必方,手摹古法,心通今论,其书法作品具备北碑气象,达到了雄强俊逸、刚中有柔的艺术效果。

  王正通,1963年出生于静海西部乡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村庄,其父王作勋虽是农民,却靠勤奋自学成为当地鼎鼎有名的农村会计师,同时又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写字先生。他早年刻苦临习清代书家潘龄皋的行书字帖,下工尤勤,几乎达到乱真的程度,曾被静海书法研究会吸收为首批会员,经常参加地方协会组织的书法研讨及创作活动,并亲自誉写《书法笺言》《结字要诀》《楹联辑录》《诗词摘抄》等墨本。

  农家出身的王正通也是在艰苦生活中长大的,但他觉得幸运的是,在家徒四壁的情况下,因为父亲的言传身教,使他在人生的启蒙时就被植入了一颗热爱文化的种子,特别是对书法的兴趣与追求。在那个生活条件并不富裕的年代,每逢过年,父亲总是提前备好笔墨,搭好案板给左邻右舍的乡亲们义务写春联,一忙就是几天几夜。年幼的正通开始在一旁观看,后来就尝试着帮忙递纸、晾晒,他知道从大门到窗楣的对联,甚至水缸上贴的“青龙大吉”、胡同里贴的“太公在此”都蕴含着一定的民俗文化内涵。如此耳濡目染,在浓浓的乡情中王正通懵懂时期受到了为人处世的影响和书法艺术的熏陶。后来,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开始在自家的农宅小院里以水为墨,临习晋代王羲之的《乐毅论》《十七帖》等字帖,并在点、横、撇、捺的笔画运用上打下根基,有了自己的把握意识和驾驭能力。

  直到1981年,父亲王作勋在癌症晚期的弥留之际,接到县文化馆举办书法创作研讨会的邀请函,老人心里十分激动,怎奈重病缠身不能成行,不得已在回信中写明了此次爽约的原因,并以遗嘱的口吻委托时任馆长的文友丁昉先生多多费心关照儿子王正通,希望孩子不要放松对书法的爱好和追求,将来能够通过刻苦努力能够在书法方面有造化、出成绩、作贡献。

  “心正则笔直,写字如做人。”1982年秋,王正通带着父亲的临终叮嘱和自己的人生理想应征入伍,决心到部队这个大熔炉里历练成长。

  3个月的新兵训练,对于18岁的王正通来说可谓是一次思想意志的淬火和人生境界的提升。当年,恰逢具有历史意义的引滦入津工程的“伟大战役”全面打响,他作为天津某部新入伍的工程兵,不畏艰险毅然率先报名参战。1983年暑夏时节,他们在于桥水库筑坝固堤进入决战告捷的日子,天津文联组织艺术家代表团深入燕山脚下的施工现场慰问一线参战官兵。王正通作为最年轻的一线战士代表有幸与津门艺术家有了近距离接触的机缘。当时王正通并不晓得孙伯翔的头衔和名望,只是看到他现场书写的“燕山脚下一马当先,渤海岸边再谱新篇” 书法作品让他眼前一亮,不禁拍着满是厚茧的双手连连叫绝。面对这位性情率真的小战士,孙先生和蔼地与他进行亲切的交谈。从此,他知道了这位先生叫孙伯翔,是天津魏碑书法的一面大旗;先生也记住了这个小战士,18岁,酷爱书法,曾经临习王羲之的《乐毅论》。

  人们常说,机遇总是留给勤奋努力的人。的确如此,引滦入津工程结束后,王正通以突出的实战表现被调入驻津部队某部政治处从事文艺宣传工作。在此期间,《天津日报》刊登了一则关于孙伯翔开办书法培训班的招生启事,着实地吸引了他的眼球。于是,王正通怀揣学习书法的强烈愿望,坦诚地向主管首长请示要求报名参加这期书法教育专训班,从此开始走近名家接受正规的书法理论和创作辅导。

  得益于当年进部队慰问活动中的那次机缘,孙伯翔先生对来自部队的学员王正通倍加欣赏和器重。王正通怀着内心的崇拜,对先生传授的知识如获至宝,总是用心用情地真爱和继承。特别是对洛阳龙门石窟内的《杨大眼造像》《始平公造像》《孙秋生造像》和《魏灵藏造像》等极品级的北碑遗存“龙门四品”进行心慕手追,如醉如痴,经深研细读,精临灵悟,从中妙得其理、获益匪浅。在本期30多名学员中,王正通以优异的成绩被老师孙伯翔率先接纳为入室弟子,进而建立起具有传承意义的师徒关系。同时,王正通也意识到自己和书法的关系已经完全不是简单意义的情有所钟,而是肩上扛着的继承、弘扬和发展北碑文化的责任使命,因此他借助老师的“师魏” 斋号,自定义为“师魏斋弟子”,时时提醒自己,不负师恩,以碑为鉴,效法先贤,遵规守矩,做无愧于这个时代的魏碑传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王正通是个在部队的熔炉里经过历练的优秀军人,更是在部队人才培养机制下涌现出的军旅书法家,曾多次参加全军书法大赛,屡获佳绩。

  1985年,王正通服役期满带着对绿色军营的依依难舍转业到地方,在静海县文化系统工作。尽管当时的工作岗位与书法没有直接关联,但他从思想上始终没有淡化对书法的迷恋,特别是从来没有放松对北碑文化的探索和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写必碑,碑必方;先贤论,当磋商。王正通学习书法特别注重与古人隔空对话,他自从得知闻名中外的西安碑林,就时常在梦里浮现出传颂千年墓志碑铭。1987年夏天,他攒足了费用,带着一颗虔诚的心乘坐绿皮火车由静海到太原、从太原转程至西安,漫漫3000多里路,行程26小时,就是一个目标“碑林”,就是一个目的“拜碑”。在西安碑林,他倾注了全部的情感如饥似渴寻觅传统碑帖文化的根和魂。置身碑林博物馆气势恢宏的展示空间里,处处都以石碑的形式再现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其中北碑铭志的经典代表《七志鸳鸯墓志》在此以国宝级待遇被尊至上位,供人顶礼膜拜。在一尊尊令人仰止的碑志前,王正通心怀敬畏、双手合十,悉心品读背面刻有精美的故事和林林总总的碑文古迹,对于津门魏碑传人王正通来说,这都是业界追慕千年的“仙师”,令他脑洞顿开,对北魏碑体的方圆关系行笔力道大彻大悟。

  体味经典,穿越历史造访先贤。在孙伯翔先生门下,王正通耳闻包世臣、龚自珍等人都将《郑文公碑》同南碑之冠的《瘗鹤铭》相提并论。康有为曾誉《郑文公碑》为“魏碑圆笔之极轨”,拜谒《郑文公碑》一直是王正通的一个梦。1989年盛夏,静海文化系统组织部分离退休老同志去山东青岛度假,王正通得知此行路经《郑文公碑》的所在地平度县,便真诚地向组织申请要求搭车去平度亲眼看一看这块“宝贝碑”。当年的平度尚未开发旅游,交通条件十分落后,从平度下车到安座《郑文公碑》的天柱山还有10多公里的山路,在既无公交又无出租车的年代,他只有徒步攀行。走山路,是一种历练,也是一种考验,心意诚不诚,有脚下燎泡和浑身的汗水作证。历经几个小时的“急行军”,在正午的骄阳下,他终于登上了苍凉的天柱山,在瘦骨嶙峋的摩崖洞,他如愿地拜见了魂梦相牵的魏碑元神真身《郑文公碑》。

  探其奥,解秘藏,是书家读碑临帖的宝典。王正通此次平度一行,领悟到魏碑从隶书到楷书过渡时期的笔势走向,既有篆法圆转形成的圆笔印象,又有隶法方折形成的方笔感受。方圆兼备,变化多端,雍容大雅。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混合篆势、分韵、草情在一体,刚劲姿媚于一身,堪称不朽。

  凡作书,韵为尚;先方雄,后浑穆。王正通对书法的执着与痴情,源自于父辈的寄望和恩师的教诲,得益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崇和热爱。基于多年长期不懈的追求,王正通的书法实力和创作水平与日俱增,他的书法作品1992年入选全国第四届青年展等一系列国家级赛事,受到业界专家的高度关注。1998年他的单幅长卷荣获第二届全国魏碑书法大赛金奖。评选委员会认为,王正通的书法结体宽博规整,气魄雄伟,骨肉匀适,通篇透露着荡荡君子气、穆穆仁人风的大儒范示。

  提及北碑书法的传承与发展,著名书法家、当代北碑巨匠孙伯翔深感欣慰地说:“门徒王正通钟情魏碑,学习刻苦,功底扎实,每篇作品都能体现出北碑书风的正大气象。他的作品章法灵动,收放自如,以夯实的笔墨功夫自然灵活的化方为圆、方圆相参,阴阳互补,方折、骨力、线条极富质感与金石之气。字与字之间或独立或连属,皆能随机所适,自然流畅。于端庄雄强中复含秀丽疏朗,稳健浑厚中蕴蓄奇肆飞扬,笔笔舒畅,字字安适,行行流动。笔画的走向在字体的形态转侧翻舞中轻柔舒展,姿态多变又顺手拈来,若星辰丽天,皆有奇致,难能可贵。”

  守志笃行,不改初衷,这是王正通的禀赋和定力。在长期不懈的追求中,他通过书法造诣的不断提升,使自己的人生路一步一步地并入理想轨道,一次一次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跨越。

  1996年他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现任天津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委员会副主任,静海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静海区书画院书法部主任,区书画院公益大讲堂指导老师。

  如今,王正通站在事业的岗位平台专职从事书法普及与创作,他秉承先辈的仁厚家风,沿着自己的追梦之路日日砥砺,稳步前行。现在的他可以算是一位有资历、有名望的书法大家,但处世为人依旧像北碑的书风,外方内圆,收发练达、不事雕琢、朴拙敦厚。特别是作为“全国书法之乡”的静海区全面推进文化建设的工作中,王正通作为公益大讲堂的书法指导教师,每周雷打不动地坚持以认真严谨的态度,面对全区广大的书法学员讲好全民书法必修课,让书法这一古老而灿烂的民族文化瑰宝,在新时代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永远不失应有的光华。

  王正通,生于1963年,天津静海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天津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静海书法家协会秘书长,静海县第十一届政协委员,静海书画院副研究馆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艺术品金融研究所客座教授。自幼秉承家学,1984年拜孙伯翔先生为师,研习北碑,三十余年临池不辍。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第四届中青展,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届、第三届正书大展(并获奖),荣获第二届全国魏碑书法大赛金奖,全国楷书国手奖,全国千人千作展,作品获天津第三、第四、第五届田野艺术节书法金奖。作品传略入选《世界华人书法作品集》《中国近现代书法作品集》《中国书画艺术家大辞典》等。

  2010年,作品入选庆祝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春天的故事”全国书画名家作品展;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er2.htm